1895 年深秋,武昌湖广总督署的灯火亮到后半夜。58 岁的张之洞握着那份被战火熏黑的《马关条约》抄本,指节发白 ——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消息传来刚满三月,这位主持洋务十余年的封疆大吏,正在纸上写下一行沉重的字:「旧学为体,新学为用」。后来这八字被精炼为「中学为体,西学为用」,成为贯穿晚清数十年的改革纲领。但很少有人知道,这并非一时兴起的口号,而是他在枪炮声里熬出的「自救药方」。
1. 为何要喊出「中体西用」?甲午前夜的洋务困境
「中体西用」的诞生,藏着晚清士大夫的集体焦虑。19 世纪 60 年代洋务运动起步时,奕䜣、曾国藩们只想着「师夷长技以制夷」,买船造炮就行。可到了 1890 年张之洞督鄂时,他发现问题远没这么简单。
《张文襄公电稿》里记载,他刚接手汉阳铁厂就傻了眼:从英国买来的高炉根本炼不出钢,原因是没人懂矿石化验 —— 工匠们还按老法子凭肉眼看火候,洋技师的图纸堆在角落积灰。更头疼的是办学堂,教四书五经的老秀才骂「算学是奇技淫巧」,学外语的学生被骂「忘本崇洋」。
展开剩余77%甲午战败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。1895 年张之洞给光绪帝的奏折里直言:「立国之道,有体有用。育才之法,有本有末。若仅学西艺而弃中学,是舍本逐末;若守中学而拒西艺,是自甘沉沦。」这便是「中体西用」的雏形 —— 他想在「不变祖宗之法」的前提下,给古老帝国装上新引擎。
2. 「中体」「西用」到底是什么?《劝学篇》里的清晰边界
1898 年《劝学篇》的出版,让「中学为体,西学为用」有了系统解释。张之洞在书里划了条明确的线:「中学为内学,西学为外学;中学治身心,西学应世事。」
所谓「中学为体」,核心是儒家伦理和封建制度。他特别强调「三纲五常」:「君为臣纲、父为子纲、夫为妻纲易多投资,此千古不易之理」,这是维系皇权的根本,绝不能动。就像他在湖北推行的书院改革,不管加了多少算学、外语课程,晨读必须是《论语》,每月还得考一次八股文 —— 这是「体」的底线。
而「西学为用」的范围比洋务派早期宽多了。不只是造枪造炮的「西艺」,还包括「西政」:比如他在武汉办的警察局,照搬西方巡捕制度;设的商务局,模仿列强的公司管理;甚至练新军时,用德国教官的方法训练,但军官必须向光绪帝牌位行跪拜礼。用他的话说:「如以室为喻,中学是堂屋,西学是门窗 —— 堂屋不能拆,门窗得换新。」
这里藏着个反常识知识点:很多人以为「中体西用」只学技术,其实张之洞早就盯上了西方制度。《劝学篇・外篇》里明确写着「法律、税赋、邮政皆西学之要」,他甚至派留学生去日本学宪政,只是反复强调「学其术,不学其道」—— 制度可以抄,皇权不能碰。
3. 纸上主张如何落地?湖北成了「中体西用」试验田
张之洞在湖北的 18 年,把「中体西用」从文字变成了实景。1890 年动工的汉阳铁厂,是最典型的例子:高炉是英国的,钢轨轧机是德国的,连煤都从开平矿务局运,但厂长必须是科举出身的官员,账房先生还在用毛笔记账。
有意思的是,他办的学堂更能体现这种融合。自强学堂(武汉大学前身)分了四斋:方言斋教外语,算学斋教数理,格致斋教化学,商务斋教经济 —— 这都是「西用」;但每天早上有两小时「经史课」,教《左传》《资治通鉴》,学生迟到一次罚抄《论语》十遍 —— 这是「中体」。辜鸿铭在《张文襄幕府纪闻》里回忆,有次洋教习想取消经史课,张之洞直接拍了桌子:「没了圣人教诲,学再多算学也是亡国之材!」
新军建设更耐人寻味。张之洞练的湖北新军,装备是德国毛瑟枪,操练用的是日本兵法,士兵还要学识字算术 —— 但入伍第一堂课是「忠君爱国」,军官训话必提「食君之禄,忠君之事」。可讽刺的是,1911 年正是这支「中体西用」练出来的军队,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。史学界对此有两种观点:其一认为张之洞的改革本身孕育了革命种子,其二觉得是清廷的腐败让「中体西用」的平衡彻底崩塌。
4. 百年争议:是续命丹还是启蒙剂?
「中体西用」从诞生起就争议不断。梁启超骂它「只见树木,不见森林」,认为不改制度只学技术是白费力气;严复更尖锐,说这就像「牛体马用」—— 给牛装马蹄,根本跑不起来。
但公允地说,它在当时起到了「破冰」作用。1905 年废除科举,其实早在张之洞的学堂里就埋了伏笔 —— 当学生们开始算微积分、读《天演论》,八股文自然没人爱学了。而且湖北的近代工业体系,从铁厂到纺织局,都是「西用」留下的遗产,抗战时汉阳造步枪还在保家卫国。
张之洞自己也很矛盾。《抱冰堂弟子记》里说,他晚年看留学生穿西装、说外语,常叹气「忘本了」,但转头又派更多人去海外求学。这种纠结,正是那个时代的缩影:想保住祖宗基业,又不得不向对手学本事。
5. 放到今天看:「中体西用」的当代启示
现在提起「中体西用」,常有人觉得是落后的观念,但细想其实有现实意义。它本质上是「传统与现代的融合」问题 —— 就像我们现在既读《论语》学处世之道,又用互联网搞科技创新;既坚持文化自信,又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。
张之洞的教训也值得借鉴:当年他死守「中体」的底线是皇权,结果成了改革的绊脚石。现在我们讲「守正创新」,关键是分清哪些是该坚守的核心价值(比如仁义礼智信),哪些是该突破的陈旧观念(比如故步自封)。就像老字号品牌,保留传统工艺是「体」,用直播带货是「用」,这样才能活得长久。
从汉阳铁厂的高炉到今天的芯片工厂,从自强学堂的课本到现在的双语教育,我们其实一直在做「中体西用」的当代实践 —— 不是简单的拼接,而是让传统智慧服务于现代发展。这或许就是张之洞那代人的探索,留给我们最珍贵的遗产。
你觉得现在传承传统文化时易多投资,该怎么把握「守体」和「用新」的平衡?是该先扎牢传统根基,还是更侧重吸收外来养分?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吧。如果想了解张之洞办学堂的具体故事,或者汉阳铁厂的兴衰史,也可以告诉我,下次咱们细细拆解。
发布于:广东省金御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